西森·中国分享:中国制造业如何才能突破现状
【文章导读】 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智能化成为了制造业的转型目标.为此,德国推出了"工业4.0"概念,美国则推出了"工业互联网"概念,我国则将这一轮产业革命定义为"中国制造2025".
要正实现“中国制造2025”,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核心。那么,中国制造业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西森对此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
现状:中国制造仍大而不强
首先,关键技术与零部件仍依赖进口。目前,中国积极进行整体装备开发与制造,但这都是依赖技术或零部件进口。例如高铁,虽然是中国自主制造,但部分关键零部件仍需从国外进口。数控机床、机器人、电机、传感器等零部件或技术仍难以自主开发与制造。“中国制造”仍存在技术缺口。
其次,中国制造企业缺乏系统化的质量管理。中国虽然是制造大国,但以组装和分制造为主。也就是说,中国制造大部分仍然是为别人生产零部件或产品,那么,这些零部件与产品就必须遵照采购方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国制造企业必须要通过测试和认证。但恰恰中国最缺乏的就是系统的数据收集,及系统化的质量管理。
最后,中国产品缺乏品牌效应,难以以质取胜。中国制造业依靠组装、分制造、低价格等难以走出国门,想要得到长期稳定的订单很有难度。如今,客户对产品质量、设备安全、以及生命周期服务非常重视,要满足这些需求,不是做一次质量检测就能满足的,必须要有长期且完善的数据采集和质量监控体系。
达到国际水准,让中国制造走出国门,仅仅是“中国制造2025”的第一步。中国制造企业还应及时发掘并满足客户的内在需求,不能仅仅跟随前沿企业的技术、沿用他人的设计,中国制造业应重视创新和前瞻科技。中国制造企业普遍缺乏创新的信心,对国外技术亦步亦趋。实际上,只要有完善的质量体系和检测平台来衡量产品的安全性能和质量水平,这些“原创”产品就已经符合市场需求。
目前,权威公正的检测认证机构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的检测和认证,更是提供服务体系及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及服务平台。在检测认证机构的帮助下,制造企业可采用大数据和物联网,随时随地参看任何产品的状态,这让全生命周期服务成为可能。这种情况下,制造企业不宜为了不同客户而做各种不同标准和要求的检测认证,而应与检测机构结为战略联盟,利用检测认证机构的测试方法和体系,通过产品和客户需求的分析,弥补产品缺陷,并不断进行升级与改进,真正满足客户与市场的需求。